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供图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公路项目测设“梦之队”。西藏自治区公路局山南国省公路接管组曲松养护段“高原公路卫士”团队。于本蕃。普布单增。其美多吉。
一声清脆的驼铃穿越历史的长河,从茶马古道一路悠扬至今,它见证了从“行路难”到“天路畅”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从脚步丈量山河到车轮征服山岳的时代蜕变。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川藏、青藏交通人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从羊肠小道到宽阔大道,从坎坷砂石路到平坦沥青路,从人背马驮和骆驼运输到各种各样的车辆承载飞驰,川藏、青藏公路艰难而又辉煌的修筑、养护历程,不仅是“两路”交通发展的缩影,更是一幅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变迁的生动画卷。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支撑。峥嵘岁月,薪火传承。大力弘扬新时代交通精神,弘扬“两路”精神,汲取他们的勇气和力量,继承好、传承好老一辈交通人的奉献精神,一代代交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不断书写新华章。
到了甘孜之后,黄欢才体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沉重意义。作为监理计量工程师,她参与过众多“超级工程”。在雅康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建设施工中,她在距离大渡河上方约240米高的边坡上,被一股大风丝毫没有征兆地往悬崖下面推,幸好旁边的师傅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她。那一刻,黄欢真切感受到了害怕……
318国道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打卡过318国道的游客,必定领略过那绝世独立的“大美甘孜”,也定然知晓那用生命镌刻的“两路”精神。2014年,四川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工程师黄欢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工作,一待就是10年。
交通对甘孜人民来说是生命线、团结线、致富线。“每每想到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滞后,患眼疾的藏区老阿妈无法去省城看病治疗,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被迫寄宿,我的心就阵阵刺痛。”黄欢说,作为一名基层公路建设者,深知自己的使命就是“用我的青春和生命换蜀道不再难”。
黄欢在甘孜参与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是雅康泸定大渡河特大桥,这是一个获奖众多的“超级工程”,拥有世界第一长隧道锚,是一座主桥长达110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大桥桥面至水面高差239米,水面至塔顶高差364米。这里地质复杂,悬崖峭壁林立,风沙走石频繁,瞬间风速堪比12级台风,施工难度极高。
汽车行驶在陡峭且仅容单车通行的“Z”字施工便道上,直角转弯时旱地打滑是常事,悬崖下翻滚怒吼的大渡河水仿佛在不断提醒着她“这里危险,要小心”。作为监理计量工程师,黄欢需要对工程尺寸进行现场收方复核,下桩基孔洞、上桥墩猫道、爬边坡框格梁都是她的日常工作。在猫道上工作时,常常会遭遇大风,“大渡河上荡秋千”远比“云霄飞车”来得更为刺激。她每天都在告诫自己,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小心一点,再小心一点。
曾有一次,在距离大渡河上方约240米高的边坡上,她刚测量完抗滑桩的尺寸,正感叹寒风夹杂砂砾打在脸上生疼时,突然一股大风丝毫没有征兆地将她往悬崖下面推,幸好旁边的师傅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她。那一刻,黄欢真切感受到了害怕。
高原交通几多难,斗完风沙战严寒。雅康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建设完成后,黄欢又参建了折多山隧道项目,那里高海拔、低气温,断裂带、涌突水,施工困难与恶劣气候交织,高原反应让她几度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怀疑。2018年春节,黄欢前往施工现场,起初阳光明媚、风景如画,当行驶到折多山垭口时,天空骤变、大雪飘零,翻过垭口往新都桥方向行进时,雪花渐散、冰雹压顶。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也只能无奈叹气,不敢再继续前行。返程途中,狂风大作,白雪纷飞,厚厚的白雪早已将边沟界线掩盖得严严实实,路上还结了一层薄薄的暗冰。下坡路上,车辆几乎长期处在“半失控”状态,左溜溜、右滑滑,与其说这是驾车行驶,不如说是随冰滑行。转过一个急弯,一辆大货车坏在那里,一辆轿车狼狈地在旁边冰面转圈,黄欢乘坐的车根本停不下来。“冲向轿车、撞向货车、直奔护栏……”黄欢仿佛看到了自己从悬崖上坠落的场景。脑子里如纷飞的大雪般混乱,心脏似乎也跳出了胸膛。
回首这些年的经历,在巍峨雄山和壮阔雪景之下,仰望蓝天白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仿佛已深深刻入黄欢的骨髓。哭过、笑过,付出过、欣慰过,怀疑过、更坚定过。“到了夜晚,仰望星空,在满天繁星中,我感觉有一颗星星是我,虽然那么渺小,但我依然愿意继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为交通运输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黄欢动情地说。
决定来甘孜工作之前,黄欢的孩子眼含泪水轻声问:“妈妈,你为什么离开家,甘孜那么远,你是因不爱我才不陪在我身边吗?”黄欢一时不知道怎么来回答。“这世上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呢。”黄欢心里默默地想。
黄欢期待有一天,可带着家人和孩子,去曾经住过的藏族阿妈家喝酥油茶,自豪地说:“门前这条路,是我修的!”
在刘传健心中,“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长存。对他来说,奇迹的背后是千锤百炼,是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确保民航运行安全、旅客出行平安”。新冠疫情来袭,他再次挺身而出。他说:“遇到疫情这种特殊时刻,一旦有需要,我们要第一时间冲上去。”
“谈起2018年‘5·14’事件,大家都会赞扬我们机组力挽狂澜、化险为夷。其实奇迹的产生是一瞬间,奇迹的背后却是千锤百炼。”中国民航英雄机长、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总飞行师刘传健语重心长地说道。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副驾驶员上半身被突然的压差吸出窗外。近万米高空,无人驾驶失效,无法得知飞行数据,怎么样确定航向?刘传健凭着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手动操纵飞行系统,依目视、感觉作出判断,靠毅力掌握方向杆,成为保证飞机安全备降的“定海神针”。
“出现这样的特情,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备降。风挡玻璃破裂后,我发现操纵杆还能用,就立刻作出备降的决定,对结果我是很有信心的。”最终,刘传健沉着冷静地控制飞机平稳降落成都,保障了机上119名乘客及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国际民航客运史上在极其艰难的紧急突发情况下,成功处置特情的奇迹。
为表彰他们成功处置“5·14”事件,6月8日,中国民航局和四川省政府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机长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
9月,习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习强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5·14”事件成功处置绝非偶然。处置险情时,你们所做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定、每一个动作都是正确的,都是严格按照程序操作的。危急关头反映出来的沉着冷静和勇敢精神,来自你们平时养成的强烈责任意识、严谨工作作风、精湛专业技能。
“机长肩上的‘四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它随时随地提醒着我们,手里握着的不仅是驾驶杆,更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不仅是冷冰冰的设备和机器,更是无数个幸福的家庭。”刘传健表示,作为民航人,自己要牢记习的嘱托,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确保民航运行安全、旅客出行平安。2019年,刘传健当选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再次挺身而出。“遇到疫情这种特殊时刻,一旦有需要,我们要第一时间冲上去。”刘传健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20年2月2日、9日,刘传健主动请缨、先后执飞护送四川省第三批、第六批援鄂湖北医疗队和相关物资前往武汉。
2022年,刘传健来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任总飞行师。在天上飞的时间少了,但肩上的担子一点儿也没轻。飞院现有1万多名在校飞行学员,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合格的飞行员是一大重任。
“我希望把一些好的飞行理念、安全理念、运行理念和我自己对飞行的理解,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更优秀。我来自航空公司,知道企业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是从学校开始,培养我们的飞行员,让飞行员可以与航空公司人才需求相匹配。”刘传健说。
掐指算来,刘传健已经飞了30多年,16000多个小时。“必须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两路’精神中‘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内涵,也是每一位飞行员必须要学习和传承的。”没有豪言壮语,但他语气坚定。
生命线上,哪分得清本职与奉献;危急关头,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在抗震救灾一线,他第一个冲进抢险现场。在山洪抢险一线,他强忍着头伤引发的阵发性头痛,高强度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顽强拼搏、甘当路石”,邱正以大山为伴、与公路为伍,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公路事业。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局汶川公路管理分局装载机驾驶员邱正,出生于四川省理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早年成阿线上的公路养护工。邱正子承父业,成年后拿起铁锹和铁铲,奋战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生命线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垮了新修的街道和干净的社区。213国道、317国道全线坍塌,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紧要关头,邱正跟随抢险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所辖各个路段查看灾情、抢修道路。他第一个冲进抢险现场,展开了与余震、塌方抢时间、夺阵地的殊死搏斗。他和同伴用最短的时间打通了生命通道,为其他抢险队伍顺利进入灾区开展救援和转移灾区民众提供了坚实的道路保障,邱正也因此被人力资源部和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抗震救灾英雄”称号。
2020年8月17日6时,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汶川县境内213国道青坡养蜂场、框格梁等多处山洪暴发,突发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滞留车辆200余辆、受困群众达千余人。
213国道是进出阿坝州的重要交通咽喉,一旦断道将给群众出行、医疗救援、物资运送带来极大不便。邱正主动请缨,毅然投入到抢险第一线。该路段边坡险峻陡峭,岷江河水流湍急,滑坡体数量大随时都在下滑,在此抢通便道,困难重重,危险系数很大,抢险工作陷入断了、抢通、再断、再抢反复循环中。从8月17日6时至8月18日1时,邱正强忍着头伤引发的阵发性头痛,高强度地持续工作10多个小时,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啃干粮。领导和同事们心疼他,让他换班休息,看着不断冲泄下来的泥石流,他却说:“险情没有解除,我就不能放松,这点小伤算不了什么!”
奉献源于对职责的解读。在多年的公路养护工作中,邱正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其中,很少想哪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哪些是无私奉献。2020年,他被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记功一次。他心想:只要群众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了,自己也就知足了,也就无愧于这些光荣的称号。
在日常工作中,邱正经常一边向老师傅虚心请教,一边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各种机械操作原理、结构特点。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机械手操作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业务吃透、干好。多年的艰苦磨练以及对技能的刻苦钻研,使他深刻感知了父辈们对公路养护事业的坚守和挚爱,锻炼了不怕苦、不喊累的敬业精神。
在“三江之源”的地方海事单位工作,陈丹怎么也没想到,这里不仅保留着高原地区所有的不适感,而且也并没有预想中“靠海吃海”的舒适惬意。青海的通航水域大部分地处偏远,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他咬紧牙用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激励自己,在公路与码头、航道、船舶之间频繁切换。
时光荏苒,不觉已在青海工作了20个年头,这曾经遥不可及的高原,已然成为青海省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丹熟识的“故乡”。
“我出生在湖北省公安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重庆交通学院航海工程系上大学,对于遥远的青海一无所知。”2004年,带着对“三江之源”的美好向往,怀揣奉献交通的一片赤诚,陈丹从荆楚大地来到海藏咽喉,入职青海省地方海事局。回忆起自己刚来青海的模样,陈丹说:“当时没考虑高原特殊的气候环境和生活小习惯,我背上行囊经过三天两夜的奔波来到西宁,那一刻对青藏高原与平原地区的巨大差异有了深切体会。气候干燥,鼻腔里总有血痂,呼吸也有隐隐的刺痛感,走路稍快或慢跑几步就会气喘、心跳加速。”
2005年,青海水路运输行业初具雏形,海事监管和船舶检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第一道防线,陈丹深感责任重大。他系统全面地学习掌握海事工作业务知识,海事船检管理法规烂熟于心。多年来,陈丹在船舶检验、安全监管、船舶管理、船员管理、通航管理等多个岗位轮番历练,经常身兼数职,通过扎实的学习实战,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
“我一个人在青海,每次想家的时候,就让自己忙碌起来,主动找事做,8小时之外的孤独寂寞也就不那么苦涩了。”陈丹一遍遍地翻阅资料室档案柜,搜集资料,整理照片,逐步健全了船舶检验历史档案。他还协助领导组建船舶检验工作组,快速构建了全新的检验模式;组织编写了《青海湖载客船舶检验技术规则》《青海省小型船舶检验规定》,开展通航水域航区划分研究,为船舶航行安全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在水上安全领域工作的这些年,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强化,他与同事一起努力,将全省船舶船龄控制在15年以下,保障了船舶检验质量,确保了全省水域连续30年未发生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事故。
每年3月都会开启一年一度的现场巡查和检验工作。青海地域辽阔,各通航水域大部分地处偏远,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路程动辄上千公里。为了抢时间,从3月到5月他都是满负荷运转,在公路与码头、航道、船舶之间频繁切换。
白天,他克服高海拔带来的不适,冒着风雨搞巡查、爬低上高钻机舱,顶着强烈的紫外线来回穿梭做实验;晚上,他挑灯夜战,查阅规范、汇总数据、整理资料。两个月下来,脸上由于紫外线的长期照射呈现斑驳的痕迹,手掌因为油污的长期浸染导致表层皮肤脱落。而这份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劲头,正是“两路”精神的生动写照。在青海这个水运欠发达的省份,经陈丹巡查的航道达5000余公里,检验测试的船舶达2000余艘次,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事故。
2016年,春风又起、西海解冻、三江复苏,青海省内营运船舶蓄势待发,他也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像往常一样奔忙于各通航水域之间,为休眠了整个冬天的船舶“听诊把脉”。3月底,高位截瘫卧床两年的父亲身体突然恶化,他匆忙回到湖北老家,精心照顾父亲一段时间后,惦记着还没完成的工作,又赶回船舶检验工作现场。5月5日,父亲去世,料理完后事,他怀着沉痛的心情重返岗位,在浓重哀思和繁忙工作中慢慢消化痛苦。
“虽然我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但父亲肯定是能够理解的。他常说男儿志在四方,以工作为重。”陈丹的话语中,透露着对父亲深深的愧疚。
一艘艘船舶按期起航,执行运输任务,嘹亮的汽笛声响彻在大美青海上空,划破西海三江的风浪,平稳驶向下一个航点。
从业26年间,桑布牢记“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不仅见证了阿里邮运的变迁,也成为了“两路”精神的践行者。在无人无村的道路上,被困两三天也是常有的事,但是等到了村里,拿到邮件的村民每每激动地握住桑布的手,拥抱他,不住地道“谢谢”、问“辛苦”时,他就感到孤独和疲惫都消失了。
在茫茫雪原的孤寂中,在尘埃纷飞的土路上,在风雪夹击的苦旅里,从1998年至今,高原这条穿越雪山、沟壑、无人区的邮路——阿里一级干线邮路,见证了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长途邮运驾驶员桑布的初心。
1998年1月8日参加工作,桑布成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地区分公司的一名邮运驾驶员。20世纪90年代前,邮路是阿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桑布刚开始驾驶邮车时,还没有修通沥青公路,交通极为不便。从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出发抵达目的地,单趟行程就接近2000公里,需要开着邮车走4到5天。
“那时土路坑坑洼洼,有时车开到一半没路了,只好自己找路,一小时开不了20公里。”桑布说,在无人无村的道路上,被困两三天也是常有的事,邮路穿过无人区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迎着漫天星辉,感觉有些孤独,但孤独正是这条邮路的常态。”等到了村里,拿到邮件的村民每每激动地握住桑布的手,拥抱他,不住地道“谢谢”、问“辛苦”时,他感到孤独和疲惫都消失了。
后来修通了沥青公路,单趟行程也要50多个小时。气候也是桑布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摄氏度,日平均气温变化极大,这里风力高达8级以上,年平均大风日数在150天左右。
2018年,阿里一级干线公里到,成为西藏最长的邮路,单趟车程却缩减至两天半,发车频次也提高为每天1趟。随着旅行者慢慢的变多,邮路上的饭馆和修车行也渐渐多了起来。桑布的行程不再那么孤单,闲暇时,他还能与家人视频通话、分享风景。
阿里—的环形邮路见证了国家邮政事业的发展。通畅的邮路,便利着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也联通着西藏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从业26年间,桑布不仅见证了阿里邮运的变迁,也成为了“两路”精神的践行者。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物资运输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重点保障工作。在得知阿里邮政公司正在组建抗击疫情突击队时,桑布毫不犹豫地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他连续3个月奔波在阿里—邮路上,驾驶里程接近10万公里,运送防疫物资约75吨。
在一个人的邮路上,邮运驾驶员多数是“独行侠”,但却结交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阿里是众多“驴友”打卡的地方,年年都会聚集大量的旅行者。每当遇到旅行者求助时,桑布便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桑布“热心肠”的故事,被旅行者们发布在视频平台上,桑布也渐渐成为一名“网红”。
对桑布而言,邮路、邮车、邮件就是他的生活,仿佛是他生命的全部。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阿里地区,桑布一干就是26年,安全行驶430多万公里,从未延误过一个班期,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与安全性达到100%。
地震导致日喀则市聂拉木县交通中断。抢险过程中,实施救援的挖机随时都可能掉落悬崖。扎西林具勇敢上前,操作挖掘机在滑坡上面的方寸之地灵活旋转,10分钟后便把路打通,成功救援了6300多名受困群众。作为新一代的公路人,扎西林具从父亲身上传承了高超的养路技艺,也让“两路”精神历久弥新。
不怕苦不怕累,技术好,有他在,路就一定能修好……这是同事们对扎西林具的一致评价。
扎西林具出生在西藏林芝公路养护道班,父亲是一名养护工人,受父亲的影响,成年后的扎西林具也选择了道路养护这份工作。
在养护段上,扎西林具虽然有周末,却很少休息。每天,他都要去拉贡机场高速公路巡护、捡垃圾、查看防护栏和路面是否有破损。养护段的工作看似单调,却关系重大。一个小小的垃圾,就非常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在扎西林具的眼里,公路养护工作就像他手中的方向盘,丝毫不敢大意。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仅百余公里,强震造成当地房屋倒塌、山体崩裂、交通中断。接到道路抢通命令后,扎西林具和同事们火速赶往灾区一线开展抢险救援。抢险过程中,聂樟段有一处很危险的塌方堵在面前,实施救援的挖机随时都可能掉落悬崖。面对摇摇欲坠的挖掘机,很多人都不敢上,扎西林具却勇敢上前。
在扎西林具的操作下,庞大的挖掘机在滑坡上面的方寸之地灵活地旋转着,仿佛一只灵巧的大手,任由扎西林具挥舞。他将高处的石土挖起来,再填埋在低处,10分钟后,终于把路打通,实现了樟木镇与外界联通,成功救援了6300多名受困群众。
修建墨脱公路时,由于雪崩造成公路断通,扎西林具作为机械操作手被安排完成道路疏通工作。跳上挖掘机后,他嘱咐同伴帮自己盯着坡上的一块石头。以他的经验判断,雪崩发生前,那块石头会有所松动,他有把握能在雪崩发生的瞬间迅速撤离。
但是,就在他距离挖通道路的一步之遥时,雪崩到来的隆隆巨响和机械的操作声淹没了同伴的大声喊叫,他眼看着雪崩排山倒海而来。千钧一发之际,雪块夹杂着泥土和石块形成的洪流,从距离扎西林具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呼啸而去。当同事们焦急地跑上前来,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扎西林具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还好,没有砸坏挖掘机。”
在公路保通中,处处有危险。危急关头,支撑扎西林具的不光是高超的操作技术,更是不怕苦、不怕死的“两路”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人们看到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在拉贡机场高速公路管理分局养护中心的院子里,扎西林具有一个“开放式”的工作间,没有门窗,里面所有的设备一览无余,全都是修理用的各种工具。以前设备坏了就得拿去修理厂,成本高还繁琐,扎西林具就在养路工作之余承担了工区修理工的职责。他发现,由于挖掘机的铲子经常要挖掘碎石,用不了多久铲壁就会被磨穿,磨穿后就只能废弃。为避免铲子总是被磨穿,他就从废铁厂回收了很多铁管,然后再一点点焊接到铲壁上,从而保护挖掘机的铲子。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这几年,荣誉纷至沓来。但比起个人荣誉,西藏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则更让他骄傲: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96公里,“四纵三横八通道”公路网主骨架初步构建,“五城三小时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形成。
作为新一代的公路人,扎西林具看着父亲开推土机的时代已逝去,但作为公路人,信念不会变,他从父亲身上传承下来的“两路”精神也永远都不可能变。
林芝至高速公路是西藏首次大规模建设的高寒、高海拔高速公路。作为该项目总体设计单位,团队创造性提出高分辨率卫星勘察设计、高海拔地区生态修复及机电设施风光互补式供电节能等技术。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团队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一手拿氧气瓶,一手作记录,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工点。项目获全球道路成就奖,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青藏高原最耀眼的“生态通道、绿色长廊、幸福大道”。
面对海拔4000多米的险峻道路和变化莫测的气候,她们始终无所畏惧,常年奋战在高寒缺氧的养护保通一线;在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时,她们昼夜除雪破冰,第二天就打通了道路,成功解救出被困车辆和人员……她们是一支远近闻名的女子团队,承担着边境城市山南市100多公里国省道路的养护重任。小组成员以路为业、以工区为家,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养护、抢险、保通任务。
每天徒步巡检线米就要单膝跪在钢轨上,俯下身子检查轨道平顺度……这是于本蕃十余年来的工作日常,只为实现自身“养护线路零误差”的目标。在这片高寒缺氧、长年风雪,极端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生命禁区”,于本蕃带领所在车间职工,担负起青藏铁路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冻土线路的养护任务,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
自1990年参加工作,普布单增就在西藏自治区公路局林芝公路分局八一公路养护段110道班做养路工,道班为家,养路为业。110道班所在的色季拉山,平均海拔4720米,与普布单增常年为伴的,是呼啸的山风、纷飞的大雪、滂沱的大雨。虽然工作一直很辛苦,但普布单增不曾动摇。他说,每多垫一段路,每多铲一锹雪,过往司乘人员就多一分安全,他也就多了一分安心。把全部热血都倾注到管养路段中,普布单増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着当代养路工以路为业、甘当路石的时代风采。
3500米的雪线邮路,暴风雪、泥石流,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和生死挑战,都无法阻挠康巴汉子其美多吉的坚定信念。身为德格邮路邮运驾驶组组长,他带头挑重担,承担其中最艰险的甘孜—德格段邮运任务。雀儿山隧道通车前,每趟出班,他都要翻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每个月至少要翻越20次。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风搅雪”季节里,1000米的路程可能就要走上两天两夜。人烟稀少的川藏线上,他不仅要承受孤独、饥饿,还需应对歹徒袭击等突发事件,但这些都未能阻挡他的邮路。从1989年工作至今,其美多吉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
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下,是“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最低温则为零下4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一年中,有120天以上在刮八级大风。这里的养路工人常年工作生活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有时一个月才能去一次县城。巴布就是这里面的一员,他的父母、哥哥都曾在109道班工作,1984年父亲退休,17岁的巴布也来到了109道班。他克服种种困难,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坚守在川藏公路上,用热血保障着高原天路常年全线畅通。
团队常年奋战在高海拔、极寒冷、缺氧的生命禁区,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科技专项、交通运输部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等。团队从始至终坚持科学技术创新,为多年冻土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寒区中心拥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6个高端创新平台,通过持续的科研攻关,创建了冻土工程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奠定了我国冻土工程研究基础。
Copyright(C)2020 上海五星体育频道手机在线直播观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线电话:189-1696-2723 客服邮箱:sales@clirik.com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福庆路19号 工信部备案:
沪ICP备09056488号-1
技术支持:全球电视直播免费版